台灣產金的傳說,在十六世紀時就有紀載提到。西元1582年,西班牙艦長Francisco Gualle在航海日記中寫道,被稱為「Formosa」的島嶼有金:「該島有金,島民常常駕一葉扁舟,載來野鹿之皮革,細粒之黃金和零碎之物品,到中國海岸來交易。」,艦長同時指出該島位於北緯21又3/4度的位置。十七世紀,西班牙神父勒歐尼歐‧亞蘭子則有「臺灣東海岸之Turumoan(哆囉滿),生產砂金頗多,北部Tapari(金包里)土番常往交易,將砂金授予中國人」的紀載。[1]
【參考資料】
[1] 《從礦產業到文化產業:濱海山區聚落金瓜石的變遷》,劉珮君,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