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金瓜石戰俘營,又稱「金瓜石捕虜監視所(金瓜石/きんかせき Kinkaseki捕虜監視所)」,當地人以臺語稱「啄鼻仔寮」、「凸鼻仔寮」、「督鼻仔寮」,指的是高鼻子外國人居住的營舍。日本人在臺灣前後設有十多處的戰俘營,以金瓜石設立最早,為「第一戰俘營」,其餘如臺北、臺中、屏東、白河、花蓮港、玉里、大直、木柵、新店、高雄、員林、斗六等地,也都設有戰俘營。金瓜石戰俘營係由温州寮改建而來,一反原先開放當地居民進出的態度,於臨山三面築起高牆,臨崖一面建造矮牆,西南角與後門各設衛兵,入門後增建一座辦公室兵舍。其間最多關押了一千餘名以大英國協成員國為主的同盟國戰俘,包括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南非及美國。

這些戰俘來自太平洋戰爭中馬來半島的敗降英軍。西元1941年12月8日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突擊馬來西亞,英軍全線潰敗,於1月31日退守新加坡;2月15日,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白思華中將親自簽署投降書,正式將新加坡的主權交給日本,日軍因此俘獲數萬名的大英國協戰俘。依照1929年的日內瓦公約,這些戰俘必須由皇軍提供糧食,然而日本帝國動起了歪腦筋,打算針對公約內待遇戰俘的規定與漏洞,迫徵這些戰俘前往金瓜石挖掘銅礦,待採到的銅礦運至日本提煉製成槍砲彈藥後,再以之打擊其母國。另一方面,自七七事變以來,中國人仇日,招募華工不易,此舉剛好補足金瓜石勞力不足的空缺。於是原本為數不多的温州寮華工,被遷到太子賓館對面的山坡地,原來的温州寮就地圍上圍牆,成為戰俘營。[1]

1942年11月14日,大英國協戰俘共1100多人,坐著英格蘭丸號從新加坡駛抵基隆,其中523名戰俘被送往金瓜石。戰俘被鞭打後,「自願」在本山六坑開礦。臺灣的氣候比起母國又濕又熱,水土不服已讓許多戰俘相繼生病去世,銅礦坑裡更熱,日軍發配的飯糰份量又不足以填飽肚子,在這個情況下,戰俘們四人一小組,每天要在黑暗危險的礦坑裡生產16至24車斗的銅礦石(每一車斗須50畚箕才能填滿),否則便會遭受監工的毒打。[2]

在戰俘營內,日軍根本不把戰俘當人看。日本皇軍認定,戰士就算不能捐軀沙場,也該自行了斷,而對看守營地的皇軍來說,守衛這些他們鄙視的俘虜,也不能算是「效忠天皇最好的位置」,心理不平衡之下,對待戰俘的手段自然更為兇殘。除了營內的軍人外,坑道內的監工對待戰俘的態度也是如此。監工依照階級分成「一條」、「二條」、「三條」、「四條」,最低階的「一條」或許還算善良,部分由臺灣人擔任,然而階級越高者態度就越殘酷,揮動手中原來用以清理坑道鬆動碎石的「木錘」,鞭打他們看不順眼的戰俘,捶打哀號在礦坑中此起彼落。工作不力的戰俘還會被指定挖掘那些佈滿熱氣、酸液流竄、亂石鬆動的坑道,這便是另戰俘們最畏懼的「火坑」,奪命無數。[3]

1943年8月10日,另一批大英國協戰俘由臺北戰俘營搭火車抵達金瓜石,加入開礦的行列。1945年3月,由於日軍戰爭逐漸失利,不再擁有制空權,海運又遭美軍布雷切斷,銅礦堆積如山卻運不出去,採礦因而停止。這些金瓜石的戰俘被遷移到新店山上的茶園,搭建工寮,種植農作物。當1945年日軍投降時,最初一批523名戰俘只有89名生還,他們眼睛凹埳,瘦骨如柴。[1] 據說當年日本軍部曾經下令到東南亞各地戰俘營,如果日本戰敗,不論是以炸藥、毒氣、毒藥、水淹或斬首,所有戰俘格殺毋論,絕不允許逃脫。要不是美軍當年選擇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讓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而是選擇直接進攻臺灣,這些戰俘恐怕將無一生還。[3]

戰後,金瓜石戰俘營已不復見,僅保留當初營區門柱與一小段圍牆遺址。1997年,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回到現址立碑紀念,並於每年11月舉行「戰俘紀念日」的追思儀式,現地則由新北市政府規劃為「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公園」。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金瓜石戰俘營

[2] 文章摘自臺灣風物 55卷2期  2005年6月出版

[3] 《無言的吶喊/「萬歲,你渾蛋!」》 傑克.艾華士(Jack Edwards)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