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地質公園」位於舊時的「本山礦場」,也就是今天黃金神社的上方,是一座露天開採的礦區。除了本山礦場之外,在金水地區同樣以露天採礦的礦場,還有南邊的樹梅礦場,以及水湳洞的第三長仁礦體。
「本山」,也就是「大金瓜露頭」──金瓜石之所以叫金瓜石的原因──專門開採以脈型金銅礦體為主的「本山礦脈」。此礦脈從大金瓜露頭山頂海拔638公尺一路延伸,直到海平面以下130公尺仍未見停止,總長超過700公尺;大金瓜露頭在日治時期,從上到下一路開挖了八個鑛坑,國民政府時期又開挖了第九坑。其中本山一坑(海拔560.5公尺)於明治30年(1897年)開坑,隔年二坑(海拔528公尺)開坑,再隔年則是三坑(海拔479公尺)。根據臺灣日日新報於明治31年(1899年)的報導,當時一、二坑即有輕便鐵路,將開採到的礦石運送到目前本山五坑附近的第一製鍊場。
然而,今天一到三坑已不見蹤影,這正是因為本山礦場露天採礦的緣故。此採礦法由台金公司於民國67年引入,以重機具剷平山頭,取出礦石。露天開採究竟挖平了多少呢?本山露頭最初海拔約638公尺,比基隆山(588公尺)、茶壺山(599公尺)還高,但在民國76年停礦後,已不餘500公尺,比基隆和茶壺山還矮了。由於金瓜石三處的露天採礦場在停礦後仍未開採完畢,成了極佳的野外地質教室,當時的臺北縣政府便順勢將本山礦場打造成「金瓜石地質公園」。
目前金瓜石地質公園內留存有礦場遺址,裸露的漆黑岩壁為安山岩構成,在時間過去逐漸矽化剝落。如此蕭瑟的景象,吸引了知名的表演劇團「優人神鼓」的注意,在與居民多次對談、討論後,承租了地質公園作為訓練場地,期與社區居民共榮發展。除不時以劇目吸引觀光客到金瓜石參觀外,也深入地方,栽培年輕的在地學子,為劇團注入新血。
參考資料 []
[1] 張藝曦〈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史研究(明治大正期間)〉
[3] 林朝棨〈臺灣之金礦床〉《臺灣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