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信太郎(うしろく しんたろう,1873年-1960年)
後宮信太郎為日本企業家,1873年出生於日本京都府北桑田俊神吉村。在來到台灣之前,後宮曾於甲午戰爭發生時期前往朝鮮,他信奉冒險與機遇並存的道理,直到朝鮮東學黨之亂被鎮壓,感覺沒有商機,才返回日本。
隨著甲午戰後,日本殖民台灣,後宮也在1895年來到台灣,他首先在總督府御用雜貨商共同商行就職。1898年在鮫島盛的邀請下,到鮫島商行工作。鮫島盛死後,其子鮫島廣不願繼承事業,便協調由後宮信太郎繼承鮫島商行。後宮以商店店員身分精研磚塊燒煉,供應縱貫鐵路沿線磚塊需求,隨著鐵路發展逐漸興盛,後宮手下的鮫島商行業務也蓬勃發展。1913年,因應總督府頒布的「律令十六號」,後宮便將鮫島商行改組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因鐵路與地震重建等需求,事業蒸蒸日上,後宮遂被稱為「台灣煉瓦(紅磚)王」。[1]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建築材料轉變,後宮擔任「臨時產業調查會」及「熱帶產業調查會」的委員,感受到台灣產業發展方向的改變,因此開始投資其他事業。1921年成立「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產出面磚與耐火煉瓦,該株式會社於1940年改名為「台灣窯業株式會社」,為北投最大的陶瓷廠。
除了磚瓦業的投資之外,後宮信太郎在1911年投資五堵北港口炭礦,進入礦產事業。1921年成立後宮炭礦株式會社,事業如日中天,之後又設立「後宮合名會社」,以個人身分投資礦產事業。1925年田中組決定讓出金瓜石礦權,後宮便尋求台灣銀行的援助,在田中清的斡旋之下,以總資金200萬日圓的價位,分成4萬股,成立「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接手金瓜石礦山。因金瓜石礦山當時已經顯出礦脈枯竭之相,當時各個財團大多冷眼看待外行人後宮的決策,他甚至被人們諷為「借金王」。殊不知後宮竟然在1931年於燦光寮發現了優良的新礦脈,在積極探勘之下,不僅發現豐富的硫砷銅礦脈,長仁礦床也被發現金礦的富礦脈,[2] 金瓜石礦區的價值水漲船高,後宮信太郎也被稱為「金山王」。
接下金瓜石鑛山之後,後宮維持之前田中清的決策,繼續將礦物賣給日本的佐賀關製鍊所,總生產額不斷提高。1929年日本政府開放黃金輸出,後宮抓準時機,增建新的選鑛場與本山六坑的電車道,計畫於焿子寮建立火力發電所,金瓜石礦山的產量遂再創高峰。
後宮信太郎可謂是一名真正的商人,除了在台灣的煉瓦、窯業、金瓜石礦業的經營之外,他也在高砂啤酒、台灣製糖、台灣製紙、台灣瓦斯等行業擁有投資,擔任社長或董事職位。然而,金瓜石礦山雖然帶給他不小的收益,卻因為戰爭與資金規模龐大等種種因素,使後宮信太郎決定在1933年,以日幣2千萬圓的價格,將金瓜石礦權移轉給日本礦業株式會社,躋身千萬富翁。後宮賣礦的行為令人百思不解,究其原因,學者推測可能是戰爭體制下,依照「軍需工業動員法」官方有權介入台灣地下資源生產之故。後宮因資本有限,將開採權讓給資本雄厚的日礦,對其會更加有利。[3]
隨著將後宮在台灣礦業投資告一段落,他的事業版圖開始擴及海外,為了佈局方便,後宮將事業根據地的重心自台灣轉移到東京。但因他曾擔任台灣總督府評議會員與台北商工會議所第一任會長等職務,在台灣仍有勢力留存。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後宮信太郎便返回日本,擔任台灣協會會長一職。1960年死於腦溢血。
【參考資料】
[1] 放羊的狼
[2]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
[3] 中川理江著,2005年,《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