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本山四坑[]

本山四坑位於海拔 404公尺處,由黃金神社往上五分鐘即可抵達本山四坑的纜車遺跡處,四坑在民國 64年撤收,由於坑口在民國 76年琳恩颱風過境時,遭大量泥沙與土石淹沒,現已不復見。目前只剩四坑至五坑的斜坡索道纜車遺跡處可供憑弔。

本山五坑[]

本山五坑海拔 295公尺,位於現今黃金博物館區域內,在民國 61年停產,民國67 年撤收。為了讓遊客能親身體驗昔日採礦工人們在漆黑坑道中工作的經驗,園區特別從本山五坑舊有坑道內,向上掘進一條長約 110米的新坑道,並利用蠟像展示當年的採礦過程,模擬當時採礦工作的情境,將這總長約 180米的新舊坑道設計成坑道體驗區,並在各區設置了生動擬真的模型,呈現當年採礦工作樣貌,再配合聲光效果,讓大家有機會來場親臨現場的震撼教育。

除了讓參觀的民眾能夠一窺礦坑的工作環境,從進入坑道參觀流程的第一關也是依照當時採礦進坑工作時的程序:先在入坑準備室做完安全宣示,再入內參觀體驗,藉此過程讓遊客身歷其境,並對採礦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認識。

本山六坑[]

本山六坑位於海拔167公尺處,是與五坑一樣保存尚稱完整的坑道口。新北市政府於2013年 12月,已將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登錄為歷史建築。本山六坑之坑口由紅磚砌成,牌匾寫著「本山六坑,長仁四番坑,昭和五年五月改修」。

勸濟堂後方停車場可見到六坑斜坡索道遺址,沿索道而下即可抵達本山六坑前。 而本山六坑前方有間礦場事務所建築遺跡,旁邊有座隧道分為南北隧道,為無極索道,由勸濟堂旁轉運站所運下的,或由六坑產出之礦石,皆經由此隧道運往十三層選礦廠,隧道的出口則接到十三層選礦廠的最上層建築。

本山七坑[]

本山七坑位於海拔 9公尺處,位於目前的水湳洞停車場,一旁的小路可見一條小溪,順著小溪往前走即可發現豐沛的水源流出,此即本山七坑。本山七坑與其他的礦坑的造型較為特殊,有主坑口及附坑口的設計,可惜因颱風之故造成坑口的路基上漲,水流已經接近坑的上緣。七坑坑口的建物為國民政府遷臺後所建,為水泥造。

本山八坑、本山九坑[]

日治時期即已開拓至本山八坑,本山九坑則於民國 61年初完成佈置開始生產。本山八坑(海拔-130 公尺)、九坑 (海拔-190 公尺)位於海平面底下,入口須由本山七坑進入,現已無法找到八、九坑遺跡。

據說因七、八、九坑被掩埋,使地下水向上游從六坑湧出,導致黃金瀑布水量增加。

參考資料[]

[1] 黃金博物館官方網站

[2] 張藝曦〈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史研究(明治大正期間)〉

[3] 1000402瑞芳-水湳洞、十三層製鍊廠、黃金瀑布、本山六坑、戰俘營

[4] 金礦風情-金瓜石金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