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銅池位在濱海公路水湳洞路段處,水湳洞停車場(原為台金公司沉澱銅工廠)的旁邊,七坑口的附近,隔著公路看去便是藍黃分明的陰陽海。自1981年起,台金公司便結束沉澱銅的作業,不再使用沉澱銅池;而在1987年的琳恩颱風中,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爆發土石流,沉澱銅工廠被沖毀,沉澱銅池也被土石淹沒,不復原貌,如今前去只能看到一片黃土。
自日治時期1925年開始,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便隨著坑道的開發,逐步設置沉澱銅槽收集礦水,在全盛時期,沉澱銅工作場全長共有12,709公尺,分隔為五區;1944年戰時,沉澱銅工作場遭飛機轟炸,損壞嚴重,工作停止,直到戰後1946年才修復第五區七坑口的部分,開始正常生產,平均每月生產34公噸的銅,後又於六坑與五坑設置沉澱銅生產設備,並於七坑新建沉澱銅槽。
沉澱銅俗稱「水銅」,生產設備簡單、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屬於溼式冶金法的一種。本山礦體屬於金銅礦脈,地下水在流經礦體隙縫時會帶上硫酸銅,將這些礦水導入礦水流槽後,於池中放入廢鐵,便會起化學反應將銅置換出來(CuSO4 + Fe → FeSO4 + Cu)附著於廢鐵上,必須每天將廢鐵翻洗兩次使沉澱銅脫落,隨水沖入沉澱池沉澱。只有在翻洗時,槽與沉澱池之間的水閘才會打開。
理論上,每採收1噸的銅,所需消耗的鐵約為0.98噸,但實際上卻會消耗約6噸的鐵(另一說為3至5噸)。這是因為礦水之中除了硫酸銅以外,也含有其他會與鐵起反應的物質(如:酸類、三價鐵質鹽類等),加上鐵放久了本身也會氧化,所以造成額外的消耗。
沉澱銅池乾季每月收銅一次,溼季每月兩次,收成的沉澱銅含水約50到80%,會先送至儲倉自然排水,再於煉銅廠加工。沉澱銅池每年約可生產400到500噸的銅,而台金公司在民國61年時,於坑道內各處築壩蓄水,調整礦水流路,並將含銅量較低的礦水送回坑道重複灌水,甚至使沉澱銅年產量超過900噸,不過後來沉澱銅的產量便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