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温洲寮位於金瓜石勸濟堂東北側下方,三面臨山,一面臨崖,陡峭的谷底之下便是內九份溪。

此處占地約三千坪,如此特殊的四方地形,是一處人工開闢的土地,肇因於昭和6年(西元1931年),後宮信太郎揚言投資百萬圓於此建設製煉所,招募居民和工人開闢土地,然後宮在昭和8年(西元1933年)將礦權賣給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後,又另擇址於水湳洞興建新式浮選場(十三層遺址),此處便空了下來。後為安放中國籍勞工,於此地興建簡易工寮,因這些招徠金瓜石的工人多為浙江温州籍,居民便稱此處為「温州寮」。

這些華工被稱為「支那人」,乃1930年代,國際金價飆升,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為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從中國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招募前來金瓜石。因採礦是一種典型的三K(即日語發音「kitsui」辛苦、「kitanai」骯髒、「kiken」危險)工作,又有罹患矽肺病的風險,願意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並不多。即使在太平洋戰爭之前,金瓜石的採礦已相當機械化,仍是需要大量勞力從事坑內外的挖掘作業。

在1939年最高峰時,這些華工甚至多達三千人。他們專門從事高收入、高危險的工作,如鑿岩、炸銅礦等,然不及兩年便陸續染上矽肺症,客死異鄉;有的則發覺採銅礦之可怕,轉往如煤礦場、修築道路、碼頭苦力、挑炭,甚或長工、討海、做生意等。以致原本為其建立的温州寮,多呈空置情形。後來,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爆發,中國人仇日,航線中斷等因素,便沒有再招募「支那人」來臺。

這些死去的温州人,多被火化,骨灰便暫存於金瓜石寺中,等待家屬領回。然戰爭爆發後,人人顛沛流離,許多温州人的骨灰罈便被遺忘在金瓜石寺的地下室,無人聞問。直至民國88年,金瓜石寺(後更名為金泉寺)整修後,這些骨灰罈才又受到注目,由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協助將亡者返鄉歸葬。

温州寮初建立時乃十棟長形的木造工寮,西南角入口處設一禮堂,東南角另建男女公共浴室,東以麻米石堆疊起日本城牆式石壁;其間設置一小型的太平間,讓得了礦山病(矽肺病)而病危的工人可移入其中,安詳而去,被居民稱為「死人間仔」,令人畏懼。其後數年,因得病者眾,又在西北角廣場上增設一間。此外,此地開放本地人自由進出,走江湖、賣膏藥的便時常在夜晚,來西北角借地作場。

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大東亞戰爭打得如火如荼,温州寮被挪作戰俘營使用,原來住在此地的餘下華工,被移至後名「太子賓館」的隔溪對面山坡,切階開闢三塊建地,迅速建造六棟木造新工寮,成為新的「温州寮」,其基址與部份工寮,至今猶存。戰後,這些華工有一部份人回去浙江老家,也有一部份人留在金瓜石繼續工作,成家定居,其後代不乏事業成功,光耀門楣者。

參考資料[]

[1]  文章摘自臺灣風物 55卷2期  2005年6月出版

[2]  金瓜石的Blog: 金瓜石溫州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