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燦光寮聚落位於燦光寮古道旁。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清庭於此設置汛塘(清朝綠營駐守地方的軍事單位)作為防亂軍事基地,促成了此地的開發。到了同治年間,燦光寮發展成一個大聚落,以產茶聞名;但如今因人口流失、產業沒落,目前僅剩稀疏數戶人家散居於此。

燦光寮之名的由來,說法有三,一說來自燦光寮古道口的解說牌:「此地深秋時滿山芒花光彩閃耀」,二說「因此地綠草如茵,陽光照射其上燦爛奪目」,然而或許都不比第三種說法來得可信。根據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燦光寮,亦作菜公寮,有出家和尚齋食於此,搭寮以居,故名。」而1895年日本近衛師團《攻台戰紀》, 書中〈近衛師團三貂灣上陸諸隊之位置圖〉列出附近地名, 燦光寮山的標示即為「菜公寮山」。[1] 是故「燦光寮」大概便是源自「菜公寮」的諧音,然在清領時期的文獻中,諸如《雙溪鄉志》或《淡水廳志》,卻沒有「菜公寮」,僅有「燦光寮」的記載。

至於為什麼較舊的文獻沒有看似可能諧音的記載,反而是較新的文獻有,目前仍不得而知。

參考資料[]

[1] 九份內山的燦光寮山與牡丹坑地名由來的初探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