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燦光寮古道和燦光寮登山道有部分重疊,這是因為燦光寮登山道基本沿著燦光寮鋪遞古道路線修築,途中才由額外的小徑通往燦光寮山。古道起自草山戰備道,到攔沙壩處可再接上汛塘古道路線,也可接到牡丹與金瓜石交界處,轉往金瓜石、九份玩,或者再走貂山古道回到牡丹。

燦光寮古道的形成與淡蘭古道有關,顧名思義,淡蘭古道就是從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道路,從淡水廳的艋舺沿著基隆河,經過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暖暖、柑仔瀨(瑞芳)上溯,翻越三貂嶺抵達牡丹,然後再經頂雙溪(雙溪)、下雙溪(貢寮),從遠望坑翻越草嶺進入噶瑪蘭廳,這是官方認定的「入蘭正道」。然而嘉慶12年(1807年)時,海盜朱濆佔領蘇澳,臺灣府知府楊廷理被派入蘭討伐,在翻越三貂嶺到達牡丹後,捨棄了正道,往東另闢新路,前往位於海邊的大三貂港(澳底),途中順便視察了大三貂港口汛和燦光寮塘這些軍事設施,這條新路就是燦光寮古道。[1]

到後來,古道的用途有二,且依用途分為二條小徑,一為軍事用途(汛塘),二為郵務用途(鋪遞,清朝用人力傳送郵件公文的郵政制度)。過如今的柑仔店遺址後不久,古道即一分為二,汛塘古道走往澳底方向,鋪遞古道則順著牡丹溪下行轉往三貂嶺,兩條古道基本上都不登上燦光寮山。柑仔店遺址是燦光寮聚落留下的建築,但因金水鑛業沒落後趨向傾頹,僅存殘破的牆面與駁坎

除柑仔店遺址外,古道上值得一看的遺址還有「金瓜石自來水抽水站」,此為當年金水地區鑛業蓬勃發展時,人口眾多,為解決民生用水問題,在牡丹溪上游處建造水壩而設置的抽水站,用以抽取牡丹溪水越嶺送往金瓜石。想當然隨著金水地區的沒落,抽水站也廢棄了。[2]

參考資料[]

[1] 燦光寮古道、貂山古道 - 樂山水阿謙

[2] 健行筆記 - 燦光寮登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