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次大戰之後,因戰爭局勢下國際經濟不景氣,使得日本各地礦業都遭受龐大的損失。合併武丹坑之後的金瓜石礦區,未能達到理想中的產量,反而因為武丹坑礦產日益減少,使得合併的決策成為金瓜石礦業的重擔。田中組決定廢棄武丹坑礦區,並進行改組,然而繼任的石神球一郎在投資的決策上失誤連連,幾乎令金瓜石鑛業破產。1923年,石神終於引咎辭職,由田中清接任「金瓜石鑛務所」所長一職。
田中清上任之後,針對許多石神做的投資與金瓜石鑛區的舊產業進行改革。他做出的一系列革新包括:(1)停止石神推出的浮游選礦法。(2)終止宜蘭東澳的硫化銅開發(因該地硫化銅品質不佳)。(3)停止武丹坑的金礦開採,但卻保留炭礦的挖掘,田中清將炭權賣給後宮信太郎,這是後者與金瓜石礦山發生關係之始。(4)他做出將金瓜石礦業單一化的決定,關閉乾式製鍊場,轉向以賣礦取代製鍊。[1] 田中清認為金、銅等礦物在粗礦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經過汰選之後,礦石體積已經不大,因為完全可以將這些未經製鍊的礦石送到其他地方去,也能夠避免單一礦山礦石數量太少而使製鍊虧本的情況,因此他將長仁礦床產出的礦石賣到日本的佐賀關製鍊所。田中清厲行節約主義,裁減冗員,他的一系列改革成功使金瓜石礦區脫離破產危機,達到年純益三萬餘圓的豐碩成果。
1924年,田中組在日本的釜石礦業遭到三井財閥併吞,出現資金調度的問題,田中長一郎感到無力維持金瓜石礦業,在田中清的奔走之下,於次年將金瓜石礦權轉讓給後宮信太郎,後者以總資本二百萬元成立「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田中清擔任常務取締役。此外,後宮信太郎之子後宮末男與田中清二人也分別擔任金瓜石神社神社總代,即神社的信徒總代表。[2]
後宮信太郎經營金瓜石礦業期間,田中清持續協助後宮的經營,開採燦光寮山新鑛脈,發現豐富的硫砷銅礦脈及金鑛富礦體,使得金瓜石礦業經營再創高峰。1933年,田中清在後宮取得朝鮮金井礦山礦權之後,前往朝鮮擔任要職。
【參考資料】
[1] 《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史研究》,張藝曦著。
[2] 金瓜石神社與山神祭,新北市政府出版。2015年10月23日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