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長兵衛(たなか ちょうべい),生於1858年,卒於1924年。
田中長兵衛為北海道釜石礦山所有人,原名田中安太郎(たなか ちょうべえ),其父田中長兵衛逝世之後,安太郎繼承長兵衛名號,人稱第二代田中長兵衛。
田中長兵衛與日本政府關係良好,為跟隨日本殖民台灣而來的「御用商人」。1896年日本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以地圖上通過基隆山正南北軸線為界,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田中長兵衛取得金瓜石礦山礦權。但金瓜石山區地勢險要,成為抗日志士藏身活動的地點,田中必須要在日本憲警的護送才能抵達金瓜石。
1897年,金瓜石礦區開採。田中先設立金瓜石的礦山事務所,以小松仁三郎為所長,分設內、外兩部,外勤設採礦、運礦、精鍊、營繕四課,內勤則是總括、庶務、會計、倉庫、酒保、醫務六課[1]。 引入先進的機械設備與專門的開採技術,如鑿孔、炸岩、立支柱、採脈......等現代化採礦技術,有別於先前的河邊淘洗或土法挖掘,並建立現代化製鍊系統[2]。
田中組曾仿效瑞芳的藤田組開放部分礦區,即位於大金瓜露頭西北側一小塊地區,人稱「黑肉棚」的一處山坡,以收取牌照費的方式,承租給當地人。所謂的「黑肉棚」係指大金瓜露頭岩嶂剝離崩裂後形成的山坡富礦,實際上沒有礦脈。採金者群聚在斜峭的山脊岩礫間,挖鑿礦層,再將掘出的礦土順著斜坡滑送到山下溪流,進行淘沙洗金[3]。這種作法危險性極高,經常造成山崩,1898年9月的黑肉棚大崩山,就造成十餘人死亡的慘況。
田中長兵衛除了引入先進的機械與開採技術之外,也雇用當地人作為公司員工,實施發放固定薪資的經營模式。1900年田中組在五坑附近設立第一製鍊廠,隨著礦量增加,陸續興建第二、三、四、五製鍊廠,他最初採用濕式製鍊,1902年金瓜石鑛山金銀產量達到巔峰,成為基隆三座金山(金瓜石、九份、牡丹坑)的首鑛。1905年田中組在長仁礦床發現金銀硫砒銅礦床,便將重心放在金、銀、銅礦,並在水南洞成立全台唯一的乾式製鍊所。
1913年田中組將木村組所擁有的牡丹坑併入,一舉成為最大的鑛山,但是牡丹坑的產量卻逐漸下滑,很快就面臨廢坑的命運。1918年,金瓜石形式上和釜山鑛山合併,成立「田中鑛山株式會社」,直屬「金瓜石鑛山鑛業所」[3]。
1924年,田中長兵衛逝世,由其長子田中長一郎承繼事業。由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金礦產業低迷,田中組錯誤決策導致幾乎金瓜石礦區幾乎破產的問題,田中長一郎遂在田中清的奔走斡旋之下,將金瓜石礦區股份賣給後宮信太郎,結束田中組在金瓜石礦區的經營。
【參考資料】
[1] 《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4月21日。轉引自張藝曦《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史研究》,頁7。
[2] 放羊的狼
[3] 《黃金城傳奇:金瓜石》陳斐翡著,台北市,秋雨文化。2004年。
[4] 《臺灣鑛業繪製‧卷十》,七五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