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雞籠、淡水等地,將台灣作為貿易轉運站。《臺灣島備忘錄》中記述:「蛤仔難(今宜蘭)……其地有聖大加利納灣及聖老愣佐村。……該地有產量豐富之金銀礦。」[1]。1639年,在西班牙傳教士Teodoro Quiros de la Madre de Dios的書信中提到:「在哆囉滿(Terraboan,今從宜蘭到花蓮一代沿海地區)及拔子(今花蓮、瑞穗、富源、富興、富民等地)有三個產量豐富之金礦,其地距本港(雞籠)船一日可達,但此地之今非水流之處不可採取,至其採取之法,若能如西班牙之所採行者,當可大量收穫。」[3] 西班牙人對台灣產金狀況十分清楚,也曾經派遣隊伍前往探金,但最後收穫並不豐碩。直到荷蘭人積極前往哆囉滿尋金,該產地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開。

1634年,荷蘭人勢力穩固之後,積極探索東海岸,與西班牙人發生衝突。過兩年,荷蘭上尉林迦(Johan van Linga)率領士兵,乘坐戎客船,前往東海岸花蓮一帶探勘,之後得知卑南以北有Danau河出產黃金,衛西林(Marten Wesslingh)遂自卑南沿海岸北上。但這些行動都不成功,除了地勢險阻以外,原住民的排斥與抗拒也是很大的因素。

1642年,荷蘭人敗退西班牙人,取得雞籠、淡水,深入台灣東北角與哆囉滿一帶的金礦山區探勘,但與原住民爆發武力衝突。當時已知哆囉滿是台灣的金礦藏地,荷蘭人遂雇傭三名了解產地情況與知曉方言的人協助探金,一位是曾經多次到哆囉滿產金的數次的日本人九左衛門;一位是擅長西班牙語及基馬武里語(凱達格蘭語)的基馬武里社頭目特歐多列;還有一位則是淡水附近的Tapparij番社頭目力士克里(Lacas Kilas),因其使用的語言和哆囉滿人類似,因此雇傭擔任通譯[2]。

直到1646年,荷蘭人抵達哆囉滿產金地,以武力迫使原住民歸順,才找到出金的溪流,但礦脈所在地仍不得而知。

【參考資料】

[1] 《臺灣的金礦》余炳盛、方建能,臺北市,遠足文化。2003年。頁 33。

[2] 《黃金城傳奇:金瓜石》 陳斐翡著,台北市,秋雨文化。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