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社」類似今天的「合作社」,礦工是強制入股的,專門販賣民生用品;但就算你不是礦工,沒有記帳的「青簿仔」或「白簿仔」,只要有錢,照樣供貨。由於金瓜石是日人發現黃金後才發展的聚落,對於生活圈的規劃十分完整,包括消防系統、電力系統、運輸系統、坑道系統、學校、郵局、警察局、宿舍、醫院、電影院(俱樂部)、運動場等,什麼地方該建設什麼,早有長足的計畫,是故供應社的位置也是選定了的。
供應社位於今日時雨中學校本部的下方,南邊是日人員工居住的日式宿舍區,東邊則是臺人礦工向日礦承租土地發展而來的祈堂聚落。對祈堂聚落的臺灣人來說,若說祈堂廟是精神信仰的中心,那供應社便是物質供應的中心──因為金瓜石除了黃金外什麼也不產,供應社維持了一家大小一整天的生活。一樓販賣如磺火燈、衣物、毛巾、盥洗用品、調味料、油、肉品、蔬菜水果、米及麵粉等,二樓則販賣文具、瓷器、布匹等,儼然便是當時的大賣場。臺人管供應社叫「酒保」,酒保出來的階梯則稱為「酒保口」,兩旁擺滿攤販。這副榮景,約略可從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窺知一二。
國民政府遷台後,原本由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經營的供應社,轉由台金公司接管,在民國76年停礦之前都持續運作。那時的供應社是一棟二層樓的水泥建築,從大門口進入後,中央走道的右手邊是辨公室,左手邊是一長絛磨石子水泥櫃檯,櫃檯後有櫃員,分別負責對應的項目,每人都各有一張木桌及木椅可供休息。營業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三點,最熱鬧是早上九、十點,室內人潮滾滾,吵雜得與菜市場無異,下午卻又安靜無比,反差之大,幾乎不像是同個地方。[1]
與日治時期相同,供應社大門口通往電影院(中山堂)的路邊兩側,亦常有從水湳洞來的魚販蹲在地上賣剛捕獲的鮮魚,其他比較特殊的也有雞爪菜、小海帶、煮熟的魚子及魚白、煮熟的白底仔小螃蟹、海鳥蛋等。[1]
今日供應社經已傾頹,僅存快速運送貨物的滑梯。[2]
參考資料[]
[1] 金瓜石憶往
[2] 郊外踏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