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光緒戊子年(西元1888年),五戶農民移居至金瓜石的碑仔尾,並在此地建造了座石砌的小土地公廟。這間土地公廟正是今日金瓜石「金福宮」的前身,也是金瓜石漢人宗教的起源。金福宮坐落在瓜山國小右下方,廟內供奉福德正神,配祀有孚佑帝君(呂洞賓)、天上聖母(媽祖)、南宮星柳君等神。[1]
在這百餘年間,金福宮庇佑著芸芸眾生,信徒川流不息,同時也歷經了四次改建。目前新廟的右側留有第三代的舊貌,而第一及第二代則分別是在瓜山國小大操場的右下方及左上方。[2]

廟宇正面,此為新廟。

位於通往正廟小徑前的牌樓。

新廟近景。

廟宇內部。

金爐。

金福宮舊址,位於新廟左側。

舊廟內部,因封閉無法再進到內殿。
參考資料[]
[1] 新北市金瓜石博物館
[2] 利未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