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石駁坎是傳統的擋土與護坡工法,由於保留石塊間的空隙,提供生物生存的空間,也被視為一種生態工程。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的建築地基與邊坡皆由石塊堆砌而成駁坎,形成特殊的風貌,雖有部分駁坎現今已被灌注水泥,或是在被打掉後改建以水泥駁坎,但仍可見大量的原始砌石駁坎,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人字砌」駁坎。
「人字砌」被日本人稱為「亂層積」或「谷積」,是難度較高的砌法,但所建而成的駁坎強度也較高,是將大小相近的石塊,以左右傾斜45度交錯疊砌,形成「人」字般的排列,在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所使用的是加工過的截頭四角錐形料石。當時的工匠將當地的石英安山岩與矽化砂岩大石塊,依石紋的走向,以人工方式剖開,再打磨出截頭的四角錐形,當這些石塊堆砌成牆時,石與石之間的排列會形成自然的孔隙,緩衝石材間的相互力量,使其互相咬合緊密,並兼具排水功能,或以泥土或石灰泥等補強石頭與石頭間的接合縫隙,增加石頭間的安定性。
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除了「人字砌」駁坎以外,也可見「亂石砌」與「平砌」駁坎。「亂石砌」所用的石塊大小不一,是以灰泥接著卵石或咾咕石砌築牆體,通常將大顆石材置於下方,結構較穩固。「平砌」則是以大塊規整的石條水平疊砌,上下錯縫,每隔一段即以丁面石塊拉繫,這樣牆面較為穩固。
【參考資料】
[1] 金瓜石之"瓜山國小"服役日誌
[2] 台灣古蹟學習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