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Shui erea Wiki

水湳洞的黃家古厝座落於長仁路 3 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然因黃氏家族內有人反對將其列入古蹟,縱使前臺北縣時,文化局曾主動指定,也遭婉拒。是故如今維護修繕的工作,都有賴黃氏家族內部成員的自發行動。

黃家古厝在水湳洞居民口中有另一個名字:「大塊厝江夏堂」。「大塊厝」指的是黃氏古厝的傳統三合院建築,「江夏堂」則是黃氏宗祠流傳最廣的堂號──北宋詩人黃庭堅修建的黃氏宗祠就號「江夏堂」,而臺灣多處黃氏子孫的古厝,也多掛有「江夏堂」的匾額。江夏堂源自中國的江夏郡,是黃氏家族世襲的郡望,又稱「江夏黃國」;自周末黃石公仕周有功,受封於黃,賜姓黃郡曰「江夏」開始,傳過名列二十四孝的漢代名士黃香、漢末的名臣「黃琬」,一連五十多代,前後一千五、六百年。最終,也跟著黃氏漢人流傳到臺灣。

黃家的開基祖叫「百三郎」,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其中一位來臺後的子孫「水元公」,曾在蛤仔難(宜蘭)湯圍(礁溪)白石腳與泉州人沈克明相鄰,後相偕變賣田產到瑞芳水湳洞開墾,嘉慶年間發跡後就在當地蓋了「大塊厝」,是為黃家古厝江夏堂。[1] 據說會選擇此處,乃因此地風水為龍穴與牛穴福地之故。

如今的黃家古厝,「江夏堂」三字匾額掛在正廳,昔日漳州人於此召開宗親大會,七十年曾開過一次。正廳的門欖上有「八仙壇」,乃祖先有人當過秀才或舉人,才能鑲上的古建築。正廳的石牆是當年門前溪流大石搭建而成,其紋路是刀子一刀一刀鑿出來的,牆上又有磚頭堆砌的小槍口,用來抵禦山上打家劫舍的匪盜,然近來因蚊蟲出沒,已堵了起來。從前黃家人丁興旺,包括山下的子孫分支,多達百餘人,每天吃飯時, 席開十數桌,可是自從濱海公路開通之後,或凋零或搬離,目前只餘四戶人家居住。不過每年仍有一戶子孫回來燒香,保持了香火的延續。[2]

每年的農曆3月23為媽祖生日,金瓜石及水湳洞皆會舉行迓媽祖的山城繞境活動,其中長仁社區由威遠廟主辦的迓媽祖,黃家古厝是必經之處。

【參考資料】

[1] 《臺灣文獻別冊──歷史的、鄉土的、趣味的》 「劉皮黃骨」原來如此──併向黃文進博士致謝

[2] 《中央日報》,民國 77 年 7 月 25 日,第 7 版。